根据法律,违反本法规定,在无居民海岛采石、挖海砂、采伐林木或者采集生物、非生物样本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记者从正在召开的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上了解到,河南省将进行煤矿兼并重组攻坚战,拟在2010年完成646座小煤矿兼并重组,不参加或者达不到条件的,年底前依法关闭退出。在这份提交会议讨论的计划中,相关的主要措施包括,新建矿井规模不得低于45万吨/年,现有煤矿单井规模不低于30万吨/年的可以单独生产。
在1997年之前,河南省共有各类煤矿6000多个,其中小煤矿5800多个,可谓遍地开花,掠夺性开采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实施煤矿兼并重组攻坚,是河南省2010年安全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形成了以河南煤化工、中平能化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生产能力和安全水平明显提升经过历年的关停整顿后,在2004年,河南省又率先进行了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整合过后,1600个左右的小煤矿数量又减少六成以上。在这份提交会议讨论的计划中,相关的主要措施包括,新建矿井规模不得低于45万吨/年,现有煤矿单井规模不低于30万吨/年的可以单独生产。
在1997年之前,河南省共有各类煤矿6000多个,其中小煤矿5800多个,可谓遍地开花,掠夺性开采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同时,形成了以河南煤化工、中平能化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生产能力和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吴振芳,总公司总经理助理、气电集团总经理王家祥赴宁波市出席项目开工仪式
气候变化和极端气象灾害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然波动,将从过去的10%增加到20%,极端不利年景甚至达到30%以上。气候变化将导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水分亏缺、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波动性加大。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显著的影响,将导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文章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严重威胁。
若多种灾害同时发生或连片发生,将造成粮食生产能力严重降低、减产幅度会进一步加大。重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防御,着力加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依靠自己力量保障粮食安全。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已经持续30多年的华北地区干旱问题在未来10多年内仍不会有缓解迹象。2071—2100年,我国冬小麦生产潜力将下降10%—30%,水稻生产潜力将下降10%—20%,玉米生产潜力将下降5%—10%。文章称,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潜力可能会下降5%—10%,其中灌溉和雨养春小麦的产量将分别减少17.7%和31.4%。
文章指出,如果不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以中国现有的生产水平和保障条件,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年产量最多可下降37%。并提出以下以点措施:科学规划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农业生产格局。中国每年因旱灾平均损失粮食300亿公斤,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同时,南方雨量丰沛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也日益凸现。
文章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全球和中国农业生产都将出现大幅波动,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会增大。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走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低碳网讯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显著的影响,将导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农业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都呈加剧趋势。
适时加大粮食储备,防患于未然。文章提出,应当把适应气候变化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先战略,把促进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加强农业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和防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农业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都呈加剧趋势。气候变化和极端气象灾害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然波动,将从过去的10%增加到20%,极端不利年景甚至达到30%以上。气候变化将导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水分亏缺、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波动性加大。
中国每年因旱灾平均损失粮食300亿公斤,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文章称,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潜力可能会下降5%—10%,其中灌溉和雨养春小麦的产量将分别减少17.7%和31.4%。
重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防御,着力加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文章指出,如果不采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以中国现有的生产水平和保障条件,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年产量最多可下降37%。
并提出以下以点措施:科学规划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农业生产格局。若多种灾害同时发生或连片发生,将造成粮食生产能力严重降低、减产幅度会进一步加大。
文章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严重威胁。中国低碳网讯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显著的影响,将导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依靠自己力量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走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
2071—2100年,我国冬小麦生产潜力将下降10%—30%,水稻生产潜力将下降10%—20%,玉米生产潜力将下降5%—10%。文章提出,应当把适应气候变化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先战略,把促进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
适时加大粮食储备,防患于未然。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显著的影响,将导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
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已经持续30多年的华北地区干旱问题在未来10多年内仍不会有缓解迹象。加强农业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和防治。
同时,南方雨量丰沛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也日益凸现。文章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全球和中国农业生产都将出现大幅波动,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会增大而管理好通胀预期是为经济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是保护人民的利益。[温家宝]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然是我们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对于这一点,我们提出来就说明是中央重视这个问题,并且把它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新华网北京12月27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下午3时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就当前经济形势、明年经济工作和其他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但是我们要预见到通胀有可能出现。第四,我们现在还没有出现通货膨胀,CPI刚刚由负转正,PPI也还是负的。
第三,就是明年物价有一个翘尾的因素。第二,就是今年货币的发行可能影响到通胀的预期。